道和玄原来是两回事!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一章(修正版)_
2024年04月19日  |  星期五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一  |  简体

道和玄原来是两回事!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一章(修正版)

2020-11-01 | 来源: 国际道学网 | 作者: 大师兄 | 阅读:3499

前言: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,其中就包括我们流传千年的《道德经》。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,该版本与现行版本,存在一些差异。为更近距离地索探老子《道德经》原意,国际道学网现推出一个系列,专门整理这些差异带来的文意变动,欢迎关注。

《道德经》通行本第一章: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,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《道德经》帛书本第一章:道,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,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去掉一些助词及断句差异,本章主要有三个影响原文解读的不同之处:

1、恒与常

帛书本是“非恒道”、“非恒名”,通行本是“非常道”、“非常名”。这里的“恒”字,为了避孝文帝刘恒之讳,才把“恒”改为“常”,并通行于后世。只相当于换了个通假字而已,但却影响了后世对本章的解读。

有很多人,把“常”解释为“通常的”、“普通的”、“一般的”,所以“常道”就变成了一般的道,“常名”就变成了普通的名,与“恒”字意义完全不一样了。

“恒”,意为“持久”、“长久”,引申为“一直存在”,意指那个原本就一直存在的东西,也即是“真正的道”、“真正的名”。老子在后文有提到“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”,这里其名不去的名,即为“恒名”。

2、天地与万物

帛书本是“万物之始”、“万物之母”,通行本是“天地之始”、“万物之母”。看上去通行本更加工整,然而为了这工整,损失的却是文本原意。

我们通常的认知,天地是在万物之先的,《易经》所谓天地合而化育万物。这样一来,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就有了先与后的差别,变成了先有“无名”,再有“有名”。

王弼也是把这“始”和“母”看作一条线上的两个点,一个起点,一个终点。但实际上,这二者是同时出现的。就像形体和影子一样,影子是形体在光线照射下生成的另一种形态,如果光无处不在,形体和影子的出现谁先谁后?

然而影子又确实产生自形体,所以《道德经》后文又有“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的说法,这与“两者同出”并不矛盾。

3、异名同谓与同谓之玄

“谓”字,《说文》解释为报,也就是告知、说明的意思,它还有个意思是“称为”。通行本的“同谓之玄”便明显是“称为”的意思:同样都称之为玄。但帛书本的异名同谓,则更接近于告知、说明的意思:名字不一样,但告知、说明的都是同一个东西。

这个东西是“玄”吗?并不是,而是“道”。后人把道与玄等同,谈玄与论道等同,把道学变成了玄学,让“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”的《道德经》,变成了不着实地的玄谈,实在是遗祸不浅。

“玄”字,是会意字,表示一束丝悬空不着地,相互搓缠在一起的样子。所以“玄之又玄”,实为“有名”与“无名”相互搓缠,“有欲”与“无欲”相互搓缠,就像日夜轮替方有万物生,动静结合方有万物化,虚实结合,我们才能正常思考、生活。

所以造化万物之妙,在于有名、无名之玄;参悟造化之妙,在于有欲、无欲之玄,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”。

【本章白话解读】

道是可以用语言去描述的,但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,并不是那个真实存在的道;事物的性质是可以被认知(定义命名)的,但我们对它的认知,也并非那个真实存在的它。

万物产生之始的状态,不可思议难以捉摸,不能落于具体的“名”,故而为“无名”。它是万物得以产生的开始。

万物形成之初的状态,有其性质可以把握,能落于具体的“名”,故而为“有名”。它是万物得以形成的根源。

由道及人。当我们的身心处于“静虚”状态时,念欲起不起,身将动不动,但是其中蕴含着勃勃生机,万念万行才能得以孕育产生。此时,即为“无欲”的状态。

处于这种状态,是最容易激发灵感的时候,因为能感悟到“无名”的玄妙。灵感即出,心念已动,身体已行,此时,即为“有欲”的状态,落于“有名”。

这两种状态的区别在于,“无欲”是空虚宁静的感悟状态,而“有欲”是有所思虑的有为状态。所以常常处于感悟状态,以体会那无可名状的玄妙;常常处于有为状态,以察知那万物的最终归处。

这“无名”和“有名”,“无欲”和“有欲”,虽然它们各自的形态不一样,但都共同指向同一个东西。“无名”和“有名”的互相搓缠,是万物得以产生并持续演化的玄妙法门;“无欲”和“有欲”的互相搓缠,是人得以认知和运用道之玄妙的总法门。

进群交流请关注公众号国际道学网(taoistcn_com)

—— 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——

上一篇:没有了...
下一篇:道与易理异同——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二章(修正版) - (国际道学网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