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与易理异同——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二章(修正版)_
2024年04月25日  |  星期四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七  |  简体

道与易理异同——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二章(修正版)

2020-11-01 | 来源: 国际道学网 | 作者: 大师兄 | 阅读:2624

前言:1973年,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,其中就包括我们流传千年的《道德经》。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,该版本与现行版本,存在一些差异。为更近距离地索探老子《道德经》原意,国际道学网现推出一个系列,专门整理这些差异带来的文意变动,欢迎关注。

《道德经》通行本第二章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恒也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也,生而弗有,为而弗恃也,功成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
《道德经》帛书本第二章: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恶已;皆知善,斯不善矣。有无之相生也,难易之相成也,长短之相形也,高下之相盈也,音声之相和也,先后之相随,恒也。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恃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

差别一:已与矣

第一句看似差别不大,或多或少几个无关紧要的助词而已,但着实有些令人费解。

比如“已”和“矣”,若说二者通假,那为何帛书甲乙本都是前半句“斯恶已”,后半句“斯不善矣”,犯不着用两个不同的字表达同样的意思吧?所以通行本这两个字都变成了“已”。还有“斯”字,这个字代表前后因果关系成立,前面的因造成了后面的果,那为何前半句有,后半句没有?而通行本这两处都有。

按通行本,这一句的解读应为: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(引自陈鼓应《老子今注今译》)。依据这种解法得出的结论是“知美得丑”、“知善得不善”,前后成因果关系。

然而《道德经》对善的描述却实在不少,比如“上善若水”、“心善渊,言善信”、“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”等等。这些不都是在教人知善么?如果却反而得不善,是不是与老子之意相矛盾了。

而采用帛书版原文来解读,则茅塞顿开:

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说明丑恶太多了。此处无“斯”,不与上文成因果关系,并不是因为知道了美而造就的丑,而是丑恶太多造就人人知美。句末的“已”不通“矣”,而是形容“太、甚”的意思。

天下都知道了“善”,那么这个善也就不再是善。这里的“善”,是善于、善长之意。此处有“斯”,故与上文成因果关系,得出的结论是“人人知善则不为善”。句末为“矣”,助词,表示完成的状态。

就像人人都知道怎么走路,也就不觉得会走路可称为“善”。所以《庄子》说“至乐无乐,至誉无誉”,不知道什么是欢乐,才是最大的欢乐,因为一直都在欢乐之中没有出来过。那么同样的,至美不美,至善无善——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美,则人人得美,浑天然也;人人得善,则不以为善,诚自然也。

这两处,美和善都是单向成就的,恶成就美而不是美成就恶;不善成就善而不是善成就不善。因为本源处原无美无善,此为至美至善,率先打破本初自然者,则为不美不善,由此而彰显成就美与善。所以不要宣扬成就美,因为它以恶为基础;所以善人为不善人之师,不善消失则复归于本初。这样解读的话,与后文之意紧密相连,如此方合逻辑,方合情理。

差别二:消失的“之”

接下来的句子,通行本与帛书本只差一个“之”字,意义却有天壤之别。通行本“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”译为:有和无相互生成,难和易互相促就,长和短互为显示,高和下互为呈现,音和声彼此应和,前和后连接相随(引自陈鼓应《老子今注今译》)。

只因为少了个“之”字,“相”的意思就变成了“相互”,而它实际的意思应该是“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”,比如相信、相问、相劝,是单向的动作。那么此处应该解读为:有是无生成的,难是易成就的,长是短比较来的,高是下积满来的,音是声相和而起的,前是后相随而有的。

如此,才能与下文第二十六章“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”、第三十九章“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”、第四十章“天下之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、第六十三章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”相互应和。

《易》的思维是阴阳相生,二者互相成就,但《道德经》并不是。它讲究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源,最重要的是把握住根源,深根固柢。若阴阳相生互相成就,那谁是谁的根,又要如何入手去深根固柢呢?

至于被人津津乐道的“福祸相依”,确实出自于《道德经》,然而却并不被认可为有道。老子在后文指出,之所以福祸相依,是因为“其无正”,“无正”也就是无道,悲叹“人之迷也久矣”。治乱循环是有道吗?长治久安才是有道,所以《道德经》追求的状态是“长久”、“不殆”、“无忧”、“长生久视”。由此看来,道易并不相通。

差别三:倾与盈

“倾”与“盈”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帛书本“高下之相盈也”,表示下盈满之后就成为高,而如果把这里的“相”理解成“相互”,就完全说不通了。下可以盈满为高,高又怎么再盈为下呢?

陈鼓应说“盈”通“呈”,“呈”又通“形”,那全文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“盈”字,如“大盈若冲”、“葆此道者不欲盈”又该作何解释呢?而通行本干脆变成了“倾”,意指高下可以互相颠倒,笔削之能,可见一斑。

【本章白话解读】

当天下都知道“美”之所以为“美”的时候,“恶”就已经太多了;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“善”的时候,这“善”也就不能再称之为“善”了。

“有”是由“无”生成的;“难”是由“易”成就的;“长”是由“短”体现出来的;“高”是由“下”积满而成的;“音”是由“声”应和而起的;“先”是由“后”跟随才有的。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。

因为域中自有这种恒定不变的规律存在,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行事:处无为之事,以造就众人之各有所为;行不言之教,以造就众人之自主自立。

万物由此而欣欣向荣,圣人也不会去干预;人民由此而生生不息,圣人也不会去占有;国家由此而安定繁荣,圣人也不会去自恃为恩德;功业由此而得以成就,圣人也不会去占据。

因为圣人知道,自己并不是造就这一切的源始,而只是在顺应自然规律行事。只有不自大到把这成功当成是自己一力所造就、一人所拥有的,成功才会一直相随,而不会离去。

—— 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——

上一篇:道和玄原来是两回事!道德经帛书本揭秘之第一章(修正版) - (国际道学网)
下一篇:《道德经》为什么被篡改?除了愚民需要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- (国际道学网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