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为什么被篡改?除了愚民需要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
《道德经》通行本第五章
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《道德经》帛书本第五章
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这两个版本之间,真正的差别只有一个字,“多言数穷”VS“多闻数穷”。多言数穷再怎么传抄,也不太可能变成多闻数穷。因为二者无论字形和意义都相差甚远,所以很大的可能是后人篡改的。
那为什么要篡改呢?因为当时流行的常识让人很难去明白:“多闻”,怎么会“数穷”?我们从古到今一直在推崇的,不就是见多识广,博学多闻吗?
孔子便很推崇“多闻多见”,他说:“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,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。”把多闻当作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。又说:“友直、友谅,有多闻益矣”,把多闻之友称为益友。还说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;多见阙殆,慎行其余,则寡悔。”提倡多闻慎言,这样就会少过错,少后悔。
慎言,倒是和此处修改的“多言数穷”一理相通,然而与上文却就不能承接了。
上文:天地之间,其犹橐籥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
天地之间,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一样吗?中间空虚而不闭塞,四周绷开而不塌缩。只要一拉动,就有无穷的风产生出来。就好像天地只要一运行,就有无数的万物衍生出来。
一物则有一知识,万物无穷,知识也无穷。所以庄子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!”
我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,每有新事物产生,就会有新的知识出现。用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我怕这事不能干啊!
如此,则引出下文“多闻数穷”,顺理成章,前后承接。
我们常说“心里有数”,又说“气数已尽”。最早人们认知数量,是从有和无的概念开始的;后来“有”的多了,又分一、二、三和多数;再后来这一二三和多又不够用了,开始“结绳而用之”来计数;再到我们现在,计算机都快算不过来了。
所以“数穷”是什么意思呢,就是你心中的“数”已经不够用了,不够用,就意味着心中没“数”,岂不就陷入迷惑与混乱之中了么?而越是“多闻”,就越容易“数穷”。“不如守中”,不如守着那个一二三,守着那个有和无,守着那个道,这样就永远不会迷茫。
中心思想便是,化繁为简,守中执一,而这也是“闻道者日损”要表达的意思。“为学者日益”,因为多闻多见;“闻道者日损”,因为化繁为简;最终达到“明白四达,能无知乎”的境界。
所以《道德经》说“不出户,知天下”,“其出弥远,其知弥少”;又说“博者不知,知者不博”;甚至要让人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,关闭向外视听的耳目,而内守于中。如此,方能日渐近道矣。
—— 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