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为道家之道?如何理解虚无之道_要闻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24日  |  星期三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六  |  简体

何为道家之道?如何理解虚无之道

2020-03-02 | 来源: 人民出版社 | 阅读:2550

题记: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,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,道家用“道”来探究自然、社会、人生之间的关系。那么,何为道家之道呢?让我们跟随下文一起领会吧!

老庄的道是自然之道,也是虚无之道。老庄的自然是指万物依其本性自然而然,虚无是道作为无名的本源状态。

这里的虚无不是空无一物的虚无,而是包含万有的“生”之虚无。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有言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

在此,“一”作为与自身的未分状态,就是道本身。道与万物在此构成了一种母子式的生育关系,即一所分化的万物。物性各自相异,但都含有同一的道,这正是老庄之道的奥妙之处:

首先,道本性是虚无,道将自身保持于无名之中,并为自己建立根据,不仅如此,它也为万物建立根据;其次,道为万物建立根据,意味着道贯穿于万物之中,在生育关系中,道容纳万物,万物也不离道;最后,道的虚无作为生之无,在无为中让万物顺其本性成其自身,这就是道无为而无不为的作用。

由此,人作为万物中的一种,其根本的存在方式,就是仿效道之虚静无为的本性,通过遵循自然之道,回归本性去成为自身。

人遵循自然之道的规定,意味着人要遵道而行,因此人的技(艺)也要接受自然之道的规定。老庄对于技(艺)的基本态度是:首先,不否定技。只要合乎于道的,技就不仅是可以存在的,而且是值得肯定的。

老子的“善建者不拔,善抱者不脱”中的建和拔作为一种技术性行为,因为合乎于自然之道,所以被形容为“善”。这里的“善”在根本上就是指合乎于自然之道的行为,而且,与道相合的技巧使人工之物看起来,也仿佛天生如此般的自然;然后,反对技的过度使用。

老子认为技巧作为人身体作用的延伸,与人之欲相连,“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物滋彰,盗贼多有”。庄子也认为奇技淫巧会导致机事、机心,会使人纯白不备,由此道将不载。显然,老庄都认为过度的技巧,只会助长人过度的欲望,从而让人远离大道。

如果说,老子侧重的是道对技的规定,那么庄子侧重的就是由技进道的可能。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,庄子对技作了比老子更为深入的发挥。他描写了“庖丁解牛”“佝偻者承蜩”“工旋而盖规矩”等故事,并表达了对这些手艺人的赞叹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庄子所称赞的不是这些人高超的技巧,而是这些人对待道的态度:即以道统技,由技进道。正是在这种内心原则下,人通过聚精会神地运技行为,心灵也逐渐地进入到虚静的状态。

而心灵的虚静相通于道的本性,于是,技在物中发挥出如道自行运作般的神奇效果。

技,就其本性而言,是人使用工具去改造自然物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。这里面包含了人、技、自然物三者的关系。技作为人与物打交道的方式,沟通着人与物。

在此,人在用技改造物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身,因为技就是人后天通过身体与心灵的训练所获得的能力。不过在技之前,更为原初的问题是:人如何看待物?物在此不能做狭义的理解,而要理解为天地中的一切存在者。

在这样的意义上,人当然也是存在者中的一种。不过,人却不是一般的如矿物、植物、动物般的存在者,而是有心灵的存在者。人如何看待物,其实所彰显的是人与物,甚至是心与物的关系。

而老庄的技艺观之所以看起来违背常理或显得过于神奇,是因为他们的技艺观在根本上是对人“如何看待物”这一问题的回答。对此,老庄的回答是以道观物。庄子列举了诸多非道的观物方式:以物观物、以差观物、以俗观物、以功观物和以趣观物(《庄子・秋水篇》)。

“物、差、俗、功、趣”因其局限的视角或私欲,而造成了人诸多的偏见和成见。以这些眼光去观物,只能是对物的歪曲和变形。但道作为虚无是无偏私的,因此以道观物便是要人以无偏私之心,让物回归于物之本性。

来源丨《禅学与宋元文人画》

点赞本文!

上一篇:世人皆知老庄,却忽视了杨朱,浅析杨朱思想对道家的贡献 - (笔刀在握)
下一篇:道经不讲成功学,为何道家还出那么多成功人士? - ( 全真道士梁兴扬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