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,你更接受哪家?_要闻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19日  |  星期五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一  |  简体

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,你更接受哪家?

2020-03-10 | 来源: 文乎 | 阅读:3876

提起圣人,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。因为在人们心目中。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,仰之弥高。圣人也是有一颗平常心,圣人也是很容易亲近的平常人。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,和老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?

孔子与孔子思想

孔子(前551~前479)名丘,字仲尼。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人。鲁国人。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提出了“仁”的思想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。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,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,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。

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,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。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“礼”,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“仁”。

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,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,同时精通易经《十翼》所作者,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,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,大自然包涵灾难、地震、龙卷风、恐龙的灭绝等,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,提出了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的著名美学命题。

孔子思想:

“克己复礼”,是孔子思想的最直接表述,“克己复礼”,指克服私欲服务大众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与“仁者爱人”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述,代换进去,克己复礼就是爱。克制才能“中”,复礼指克己后的效果:自动恢复规范,自己进入规律,这就叫自律。从克己到自律,就是从内心反省到向外有效行动,这是必然的。“克己复礼为仁”是三步曲:克己,然后复礼,然后为仁。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行为自律,这样就是爱。爱是有所不为。

孔子说“正名”,是正本清源的意思。孔子说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。”任何事情先要有指导思想才能进行。孔子向子路讲 了“正名”,接着解释:“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”这话是说君子既然为世界命名并为自己命名,那么这名字必须是叫得出来的,自己说的必然做到,言行一致,不因言废行,也不因行废言,不轻易说话,话一出口就在行动。孔子讲 正名的更深层次意思是归正我们的思想,思想正,心里正,名就正了,言就顺了,事就成了。

“君子思不出其位”(这一句是曾子引孔子《易传》的话)。回到道德中廉耻,行为、信用等关键命题进行再阐述,最终带出另一句名言“骥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”,讲 品德比能力更重要。并点题说:“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”揭示了“道德是仁爱的完成”这一高尚主题,从而产生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的正确人生观。

“仁道四纲”。从“卫灵公问陈于孔”到“有杀身以成仁”,讲 反对暴力是仁者基本的操守。从“子贡问为仁”到“必察焉”,讲 仁者做人做事及管理之道。从“子曰人能弘道”到“未见蹈仁而死者也”,讲 仁者出仕之道。从“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”到“故相师之道也”讲 仁者的师道。

孔子的国家观:尊王道,礼乐自天子出。“仁爱国家观”主要讲 两个方面,一是“尊王道”,二是“礼乐自天子出”。尊王道的本质是遵天道,遵天道的意思是奉行上天的旨意,用《书经》上的话就是“天命诛之”(《周书·泰誓》),作天意代表,行天之功。仁道五义,仁的五种具体含义: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。“恭”,就是尊敬。起码的尊敬必须有,起码的礼仪必须会,起码的道理必须懂。起码的规矩要维持。“宽”就是宽容。“信”,就是讲信用。“敏”,就是勤奋,也包含敏捷的意思,做人有反应。“惠”,就是恩慈。恩不嫌小,惠不嫌少,好处当然是多多益善。

“君子四纲”。专门评点古今圣贤,烘托孔子“无可无不可”的做人态度。“君子第一纲:不施其亲。”即不要只对亲人好。天下都是亲人。——天下人皆可亲,无可无不可。“君子第二纲:不使人怨。”即平等待人。这话的意思是要用平等心待人。——天下人皆平等,无可无不可。“君子第三纲:不弃故旧。”即不忘老朋友。——天下人皆朋友,无可无不可。“君子第四纲:无求备于一人。”即不要妄想一个人什么都完备。谦虚地承认自己不是上帝,上帝就会到来。——天下人皆有份,无可无不可。

“仕学双纲”。孔子说:“人未有自致者也,必也亲丧乎!”讲 很多人之所以没找到自己成功的窍门,在于亲自放弃。“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”。讲 执政者任用元老并且保持根本的礼乐制度,这样是好的。

“君子知命”是《论语》原来最后一章,显然是重中之重。不过一般人往往不读这一章,为什么呢?道理太深。《尧日》有三段,每一段都重要。第一段是孔子汇总《书经》大义,作天道总述。孔子引用了六段《书经》原文,分别出自《虞夏书》、《商书》、《周书》,是整部《书经》的精华。因为引用了六段《书经》的话,可称“书六言”。孔子说的君子有三个意思。一般情况下指士大夫,士大夫是要出仕做官的,做官有成叫君子。学而优则仕,不仕无义。有时君子又指隐君子,伯夷叔齐当然是君子。连伯夷叔齐都不是君子,世上就没有君子了。孔子深知隐君子之道,赞美避周的伯夷叔齐。同时又深知士大夫之道,赞美周公。两种君子孔子都做到了,两种君子之道在孔子身上奇妙的实现了和谐。

仁义孝道,这是人的立身之本。说学习是快乐的,人生是快乐的,仁义是快乐的。快乐人生也要讲 仁义孝道,意思是人要约束自己,不然快乐不能持久。人生尽职责,尽义务,上升到服务他人的高度,快乐才是永久。后来孟子将这个观点提炼为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,可谓精当。孔子说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,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。

总结:“儒家学派鼻祖”的孔子,可谓是稳坐中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领域的“头把交椅”。即使朝代更替、历史更新,孔子依然是大多时期的思想标杆。他被奉为“圣人”“至圣”“万世师表”“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”,其实我最喜欢他的中庸之道!

老子与老子思想老子:

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、东方三大圣人之首,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。历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,《史记》一书的《老子韩非列传》认为老子疑似有三个可能,分别是:李耳、老莱子及太史儋。一是老聃,担任东周的守藏史藏书室官员,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。二是老莱子,因老聃与老莱子的出生地相同。三是太史儋,司马迁在其《史记》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。

李聃(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初至5世纪初期),姬姓李氏名耳,字伯阳、外字聃,世人尊称为“老子”,华夏族,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(今河南省鹿邑县),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,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(柱下史)、春秋时代思想家,隐居邢台广阳山。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《道德经》,是道家的经典、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。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、杨朱等人发展,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、天人合一、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,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人物,或与太史儋并列,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。

老子思想:不争;和谐;

忍耐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,中华民族向来尚忍,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取向,《道德经》中的忍耐思想意蕴深刻。老子的忍耐思想有道常无为、孔德不争、守柔曰强三个内涵,其中道常无为的表现为少私寡欲、知足知止;孔德不争的表现为谦下不争、以退为进;守柔曰强的表现为贵柔处弱、致虚守静。老子生活在诸侯纷争、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,忍耐思想既是时代背景的产物,也是顺应“天道”的必然要求,同时也是老子辩证思想下追求自然无为的要求。

老子的忍耐思想是具有主体自觉性的忍,因而独具特点。老子的忍耐是以其思想核心——“道”为限度的,符合事物发展之道的,就可以忍而后发,不符合事物发展之道的,则决不能忍,而要以“道”来进行干预。故而,老子忍耐思想的特点是以“知常”为前提,以“真朴”为目的,以“无为”为实质。老子的忍耐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。理论层面,既丰富了中国忍耐思想的哲学意蕴,又为更好地道德实践提供了参考,同时还能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力;现实层面,有助于价值迷失的个人在功利主义横行的社会中找到自我心灵方向,也有利于解决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摩擦。

《老子》呈现出整体的和谐,不碍不害。道之存在即为道之生生这一过程,由道之生生化化所造就之世界的存在亦即为一过程,所以,道与世界一体,道与世界同在。对于物而言,道首先是内在的,每一物都是基于道的一种有,物从道这里获得了其存在的根基,而物亦因道成其为自身,所以道物一体。通过对自我的明朗而清晰自我真实意义的存在,而此一真实自我之于此一意义结构亦可以予以观照,并使之呈现于此一心灵,并为此一心灵所把握。,如此则可以与物的世界相沟通,从而领悟到物的真实意义,故而可以同时观照到物与我。

结语:老子能够洞察天地间流行不已之浩荡生机,可以明悟天地大道之生生不已,并且能够将此一自然天道化成于人文,以成就社会人。

儒家道家思想,都是我所喜欢的。儒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中国人重家庭、重孝道、重信义,表现出儒家的素养;与此同时,普通中国人又崇尚自然,知足常乐,表现出道家的精神,最后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独有的特征—儒道互补。

上一篇:朝运莱传统文化讲堂:道家基础礼仪之其它篇(下) - (朝运莱传统文化)
下一篇:逍遥游,道家文化的最高追求 - (道听者说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