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家在家都是修行,如何看待出家,在家如何修行?_要闻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26日  |  星期五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八  |  简体

出家在家都是修行,如何看待出家,在家如何修行?

2020-03-23 | 来源: 剑儒墨涵谈修身养性 | 阅读:2158

以前电视上,总看到很多武林高手,是和尚或者道士,就觉得当和尚或者当道士很牛,后来长大了,也去过一些寺庙和道观,不过让人失望的是,和尚和道士并非都会武功。

或许会武功的和尚只能在少林寺,会武功的道士也只能呆在武当上!也许这个结论不太准确,但是曾经确实向往过出家人的生活,那得从我很小的时候说起了。

射雕英雄传

小的时候,作为男孩子的我,和所有男孩子都一样,喜欢热闹,爱看武打片,所以看到的普遍都是武功高深的和尚和道士,尤其是黄日华版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五绝之中,王重阳是全真教的掌教,一灯大师是得道高僧。虽然很喜欢郭靖和黄蓉,但是那时候小,不懂爱情,就想当和尚或者当道士,就去问我爸,我爸是当教师的,一听我要出家当小和尚或者小道士,那脾气说来就来,张口指着我的鼻子就说:“你就不想学好,这是邪魔歪道,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,不好好上学,就会想这些乱起八糟的,以后不许看电视了!”我当时就怂了,没想到电视的威力,比这个当和尚和道士更有吸引力。

丘处机和郭靖

后来再看《射雕英雄传》,就不羡慕那些和尚道士了,憧憬爱情,也想找一个这样冰雪聪明的媳妇,用一句话来说,“只羡鸳鸯不羡仙”!

随着年龄的渐长,咱也知道了,和尚和道士不是谁想当就能当,必须得出家。

今天咱们就聊一下出家这个事。

01

何为出家

出家这事,还得从古代印度说起,毕竟在同时代,咱们中国那时候虽然有诸子百家,但是没有出家这回事,不论是孔子的学生,还是老庄之学的继承者,都是有家室的。即使佛教后来传入到中国,我们中国的士大夫还是不曾接受这种古印度的修行方式,尤其是出家,认为出家是种不孝的行为,后来因为历朝历代的努力,及其佛教本身也在不断的吸收消化中国的文化,才使自身在中国扎了根。到底出家这种行为,是怎么来的呢,这还得从古代印度的生活习惯说起。

古代瑜伽经典

从古至今,佛教产生之前,就有出家的习俗,不过那不叫出家。

在古代的印度,吠陀时代结束,有这么一种社会现象,按《摩奴法论》和《俱舍论光记》等印度教典籍的说法,人一生都在修行,这种修行被描述为人生四个阶段。这里找到的是《俱舍论光记》的记载。

“依婆罗门法,七岁以上,在家学问。十五岁以上,游方学问,受婆罗门法。年至三十,恐家嗣断绝、归家娶妇生子继嗣。年至五十,入山修道。”

这四个人生阶段,分别是梵行期、家居期、林居期、遁世期,这分别对应着人的四种人生价值,利、欲、法、解脱。

瑜伽经典中的神

梵行期

:这个时期正好是上学的年龄,孩子们被父母送到神庙,由老师教导印度的各种经典,一般都是吠陀经典方面的内容,这个时期就像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私塾,一个老师可以教导好多的学生,这些学生被称为梵志。

家居期

:这个阶段,有的学生愿意留在寺庙里继续学习,或者当老师,称为婆罗门,这种不会再回家的,但是那些家中有产有业的就会回到家中,结婚生子,享受世俗带来的利乐,履行社会义务。

林居期

:这个阶段也叫林栖期,一般人在50岁左右,便会离家出走,到森林中,选择一片区域,过苦行的生活,通过这种苦行,来践行曾经学习的经典,来实现“梵我合一”的境界。这方面我可以给大家推荐一对模范夫妻,那就是大迦叶尊者夫妇。

大迦叶尊者,梵名Maha^ -ka^s/yapa ,他的家庭非常的富裕,是摩揭陀国的大家族,父亲尼拘卢陀竭波长者拥有的财富,据说超过了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。

迦叶尊者

据说大迦叶尊者出生之时,也是各种瑞祥出现,他的母亲,在庭院散步时,突然感觉一阵困意,就在一棵大毕钵罗树的树荫下休息,突然天上落下了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,而就在这时,传来了婴儿的一声啼哭,因为是在大毕钵罗树下出生,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为毕钵罗耶那。他的出生,带来了喜悦。他的父亲尼拘卢陀竭波长者,对他稀罕的不得了,给他请了四个乳母,还找了很多小孩子陪他玩。

他八岁的时候,受了婆罗门戒,跟着老师学习各种学问,他非常的聪慧,从祭祀法学起,书画、算术、文学、五明、四吠陀,以及星宿运行、祸福吉凶、地震雷鸣、音乐歌舞等,几乎无一不精通。

而且更特别之处,别人都非常的喜欢世间的利乐,而迦叶却喜欢独处,喜欢思考人生的真谛,即使和父母长时间的不见面,也没有非常想念的感觉。

学成归来时,家中为他安排了一门亲事,可是这小子,一心向道,不想男女之间的事,千方百计的终于给他找了个媳妇叫妙贤,可是新婚的迦叶却不打算理新娘子,而新娘子妙贤也非常的伤心,迦叶问明白原因,才发现,这是上天的恩赐,自己的妻子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志向,也是修行之人,于是二人相互约定,“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,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。我若得遇明师,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。我若得度,必来度你。”于是就成了道侣。不过二人在外人看来是非常恩爱的夫妻,但是私底下,二人连肌肤之亲都没有,不过二人之间的感情还是非常的美好。

后来,迦叶独自一人离家,而妙贤在家伺候公婆,打理家业,做的非常好。

后来,迦叶成了释迦牟尼的弟子,他没有忘记对妻子的承诺,也把自己的妻子介绍给释迦牟尼,成了一位非常出名的比丘尼。

印度婆罗门教的神

遁世期

:晚年的人,他们会四海为家,舍弃一切,连曾经隐居的那片森林也舍掉,他们认为,只有舍掉一切,才能得到解脱。

直到后来,悉达多太子悟道成佛,了生死、断烦恼的真谛,创建了僧团,才有了佛教的出家制度。

不过当时释迦牟尼佛规定,但凡要出家,须征求父母和妻子的同意,否则是不许他们出家的。

从当时看来,释迦牟尼佛还是非常人性的,而且从这个角度再来理解出家这件事,就并不困难了,出家不是为了逃避,而是为了追求真谛,寻求解脱。

02

古代佛教出家与现在出家需要条件

随着佛教进入中国之后,我们中国渐渐有了和尚和尼姑。

不过刚开始,在儒和道为主的主流社会价值观,认为出家是不孝的行为,而且佛教的乞讨是一种懒汉行为,非常的排斥。

古代僧人

直到南北朝时,朝廷支持,大力推广佛法,兴建寺庙,才有了大量的僧人和尼姑,寺庙还有田产,僧人能自给自足,甚至有的寺庙还成了大地主雇人耕种,托钵乞食的行为就减少了。

很多人认为,影视剧中,不论感情和事业受到挫折,还是犯罪逃难,都能当和尚。其实真实的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在明朝之前,要出家的人必须先向朝廷申请,然后朝廷会举办考试,这考试级别也非常高,是国家级的考试,就像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廷试,可见国家对出家的重视。

考完之后,通过的人,朝廷会发一个证件,叫做度牒。有了这个证件之后,不论在哪里出家剃度受戒都是可以的,倘若没有度牒的话,那出家就是犯法的,而且给没度牒的人剃度的法师和寺庙都是要受到牵连的。

度牒

这样从根本上杜绝了假出家人,出家人云游四方需要挂单,接纳挂单的寺庙知客僧也是要看这个云游僧人的度牒的。

从这个角度上推敲,其实《水浒传》里,鲁智深出家这件事,根本就是不成立的;而且出家的僧人如果行苟且之事,官府的追究,是比普通人要严重的,刑罚也更重的。

新中国成立之后,我们国家也要相应的政府部门,叫民族宗教管理局,还有佛教协会和相关的法律法规。

按照《宗教事务条例》以及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》、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》、《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》等相关规定,佛教教职人员资格的取得,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履行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神圣庄严的仪式,最后还要经佛教协会认定、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。

内容如下:

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》第三章第九条规定,“要求出家的人,须本人自愿,六根具足(包括无生理缺陷),身体健康,信仰佛教,爱国守法,有一定文化基础,父母许可,家庭同意。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,经查明身份来历,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,方可接受留寺,指定依止师,授予三皈五戒,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,再正式剃度。”根据《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》第十七条规定,参加传戒须具备以下条件:一是爱国爱教,遵纪守法;二是信仰纯正,勤修三学,遵守教义教规,品行端正;三是年龄在 20 岁至 59 岁之间,六根具足,身心健康,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;四是剃度后,男众在寺院修学一年以上,女众在寺院修学两年以上;五是有一定佛教学识,能独立完成日常课诵和具备基本佛事法务活动能力。

03

古代道教出家条件和现在出家条件

说完了佛教,咱们再说一下道教。

道教现在以两大派为主,一派正一,奉张天师张道陵为教祖;另一派则为全真,奉王重阳为教祖。

正一自古就允许结婚,而自全真始,才有了出家制度。

虽然在全真之前,就有道教,但是有些道士是在庙中修行,却有家室,有的虽然挂名,但是并不在宫观庙宇修行,后来南北朝寇谦之和陆敬修改革天师道,才有了度牒。

道教度牒

不过那个时候,没有出家这么一说。

直到全真教,才有了出家这么一回事。

因为本人接触佛教比较早,而对于道教,知识相对比较少,所以只是简单介绍,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自行百度。

不过现在我接触了很多道教的道士,都是有家室的。

04

在家众修行比出家众难,成就也比出家众要大

说到了出家的僧人,也不得不提一下在家的居士。

在家居士,由于自己尘缘未了,必须在红尘中修行,不仅要为生活费心费力,还要把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都当做修行,要严格要求自己。

不仅如此,还要在自己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上供下施,还要起到护法的作用。

而且还要娶妻生子,延续香火,在此期间所有的家庭责任,都是修行,甚至比起出家人来说,磨难要多的多。

维摩诘菩萨也是在家居士

就像佛陀在世之时,佛陀有个堂兄叫提婆达多,处处嫉妒佛陀,佛陀叮嘱他要继承王位,不要出家。可是提婆达多看到佛陀受世间敬仰,就开始嫉妒,于是也出家,不过佛陀当时并未收留他,他就自己四处寻访名师,也修出了大神通,可是却没有证罗汉果位。

后来,因为出佛身血,杀阿罗汉等大罪,果报来时,他堕入到地狱,世尊也是非常的惋惜,说他如果在家继承王位,他的才能和成就,并不比自己低,而且以后也是会成就佛果的。

所以那些在家的同修,也不要羡慕出家的僧人和尼姑,大家只要如法修行,早晚有一天,会“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祗获法身”。

例如维摩诘居士和傅翕大士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
而且大部分菩萨都是现居士身,这也是用居士身来度我们的,所以我们要坚信,在家修行,也能成就无上的大道。

观世音菩萨是居士身度人

好了,今天咱们就写到这里吧,希望大家都能够摆正心态,修行路上虽然不会一帆风顺,但是我会用我的文字陪伴大家。

我是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,希望传统文化能够更多地帮到所以的朋友,大家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的话,觉得我的文章能让人受益的话,就请点赞、收藏、转发,让更多的朋友看到!

上一篇:道家、道教、道学:这三“道”,有何不同? - (一家争鸣)
下一篇:黄三承:谈生活智慧中的道家思想 - ( 社会资讯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