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改了《道德经》一个字,差点颠覆整个道家体系_《道德经》帛书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19日  |  星期五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一  |  简体

有人改了《道德经》一个字,差点颠覆整个道家体系

2020-11-01 | 来源: 国际道学网 | 阅读:4474

不知什么时候开始,国学圈有一种论调甚为流行:道家追求的理想社会,是“上如标枝,民如野鹿”的原始社会;道家的道,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婴儿期,人民很少,国家很小的“小国寡民”时代。那个时候一穷二白,人们的生活清淡寡味,大家智力未开,淳朴且友爱,正合《道德经》中对治世的描述。所以综而述之,道家是推崇复古的,主张社会倒退的。

是执古御今还是执今御今?

有国学名家拿儒道来说事,说儒家只是提倡返回到周朝,以周礼来治国;而道家却要直接返回原始社会乃至动物世界,比儒家返古更甚,对社会发展的阻碍更大。证据之一,便有《道德经》第十四章: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,以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要用古时的方法(圣贤之道),来驾驭当下,这样才能把握住那个存在于远古之始的东西(道),这才叫做以道治国。如此解释,道家祟古似已成定论。然而直到《道德经》帛书版出土,人们才赫然发现,此处原文实为“执今之道,以御今之有”。

有人把“今”字换成了“古”字,把“执今之道”变成了“执古之道”,却由此造成道家整个思想体系都产生了异化,乃至割裂。

道家之术的核心是什么?

“道家”这个概念首次出现于西汉初年,太史公司马谈在《论六家要旨》中说道家“其为术也,因阴阳之大顺,采儒、墨之善,撮名、法之要,与时迁移,应物变化,立俗施事,无所不宜”。

与时迁移,是说道家之术随着天下时势的变化而发生迁移。

应物变化,是说道家之术应对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。

立俗施事,是说道家之术根据现有的风俗习惯而制定措施。

无所不宜,是说道家之术因为其“顺势变迁”的核心而无所不为。

这便是古人对道家思想的总结,十分贴切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指出“道可道,非恒道”,凡是固定下形迹,有了成法的所谓“道”,都不是那个真道。因此当孔子怀揣上古圣贤的六艺之术前来向老子讨教的时候,老子善意地劝说道:“你看重的‘六艺’,都是先王留下来的遗迹,又哪里是他们的真实内涵呢?脚印是脚踩出来的,你现在的学习,不过是在承袭他们留下来的成品,就好像研究人的脚印而忽略了他的脚一样。”(见《庄子外篇天运》)

同样的脚,踩出来的脚印却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,因为踩到的地方不一样。拿踩在泥地里的脚印来驾驭沙地,这不是自取其辱么?所以要“执今之道”,来御今之有。时过境迁,则法术也要随之而变,用一成不变的古法来治国,非道家之道。

而在《庄子》中,更是旗帜鲜明地反对“尊古卑今”,《外物》篇中有云:“故曰至人不留行焉。夫尊古而卑今,学者之流也。且以稀韦氏之流观今之世, 夫孰能不波?”意思是说:得道的人是能随世而行不固执的人。尊崇古代而鄙视当今是学者之流的短见。况且用狶韦氏的观点观察当今时代,谁能不偏波呢?

既然用古代的观点来观察当今的时代,是不合时宜的,又怎么会“执古之道”来御今之有呢?

“小国寡民”是原始社会吗?


至于说老子推崇的“小国寡民”是复古,是主张社会倒退,这其实是对道家理论一知半解而造成的臆断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:《庄子》有提到过“至德之世”人与鸟兽居的场景,说人与小动物和谐共处,甚至可以攀到树上参观鸟窝。听起来好像的确是原始社会才有的场景,但细品一下就会发现不同:

原始社会固然人处鸟兽丛林,和平共处却完全谈不上,若真是人人“一穷二白”,恐怕能掏到的鸟窝早就遭了殃,能猎到的小动物早就进了肚。人与鸟兽和平共处,只会出现在物资极为丰富的社会,人心极为平和淡然的社会,比如现代发达国家有很多地方的小动物是不怕人的,可以常来拜访串门的。

我们再来看看老子所描述的“小国寡民”社会:“小国寡民,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;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;使人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。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”

首先确定一点,小国寡民社会是“有什伯之器”,“有舟舆”,“有甲兵”的,这就明显区另于原始社会。因为有而不用和没有,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。比如我手里有武器,什么情况下会不用呢?没有人攻击我,我也没想着攻击别人的情况下,用不上武器。那么毫无疑问,这样的社会是安宁祥和的。

再比如我有种种聪明,万般手段,但有而不用,为什么呢?因为大家淳朴,没人对我耍阴招使手段,我也不需要用来自卫防备用来对付别人。那么这样的社会,才是一个人人安乐的极度发达的社会,才会民至老死不相往来,为何?人人自得其乐,自适其适,用不着再与人往来勾连抱团取暖。

“结绳而用之”,原始社会倒确有“结绳记事“之说,这在我们现代是不可能了,因为每天可记录的事件都太多了。那么到底日常生活中,是可记录的事多一点好,还是少一点好?我想经历过事多的人心中自会有答案。而韩非子站在国家的层面对此做了进一步描述。


韩非子说:“非常安定的社会,法律就像早晨的露水,纯洁质朴不杂乱,人们心里没有积怨,嘴里没有牢骚怪话。所以战车军马不在遥远的道路上劳累拖垮,战旗不在辽阔的沼泽里乱舞,百姓不会丧命于敌寇,英雄猛士不会短命于战旗之下;豪俊杰士不会在青史上留名,不会在青铜器上记录功劳,记载大事的史册也是空的。所以说,没有什么比简朴更有利的了,没有什么比安定更有福气的了。”(见《韩非子·大体第二十九》)

“大智若愚”,并非真愚,而是智之极的一个状态;“复归于婴儿”,并非成人倒退回婴儿,而是成人拥有婴儿一样质真纯朴的状态。成人的世界若想身心不被侵染,那是需要社会极度发达、文明程度极高才有可能实现的。因此老子描述的治世,不在战乱不止的夏商周,更不在缺衣少食的原始社会,只在精神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未来时代。那么到底是谁!要这样篡改《道德经》?

—— 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——

上一篇:《道德经》为什么不提倡博学多闻?从帛书第五章说起 - (国际道学网)
下一篇:没有了...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