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“自知”比“知人”更难?看看庄子怎么说_《庄子》心得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17日  |  星期三  |  甲辰年三月初九  |  简体

为什么“自知”比“知人”更难?看看庄子怎么说

2020-11-21 | 来源: 国际道学网 | 阅读:1987

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

”,出自《道德经》。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,首先“知人”和“自知”是两种不一样的系统,所以要分开来讲;其次二者层级有差别,一个体现的是“智”,而另一个代表的是“明”。


“智”在《道德经》中一直并不怎么正向,比如智者就是要被打压的对象,老子说“

使夫智者不敢为

”。又有“

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

”,不但被打压,还要被放弃,因为大智者,若愚。


而“明”就不一样了,它是有道的代表,比如“

知常曰明

”;又有“

守柔曰强,见小曰明

”,还有“

用其光,复归其明

”。知常、守柔、见小,无一不是得道的体现。《庄子》也说,“

莫若以明

”,直接用“明”来指代道。

那为什么“知人”和“自知”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?

关于“知人”,《庄子》有一篇专门写了“九征”识人术,概括了九种方法来看清别人:


其一,

远使之而观其忠

。让人远离自己任职而观察他们是否忠诚;


其二,

近使之而观其敬

。让人就近办事而观察他们是否恭敬;


其三,

烦使之而观其能

。让人处理纷乱事务观察他们是否有能力;


其四,卒然问焉而观其知

。对人突然提问观察他们是否有心智;


其五,急与之期而观其信

。交给期限紧迫的任务观察他们是否守信用;


其六,委之以财而观其仁

。把财物托付给他们观察是否清廉;


其七,告之以危而观其节

。把危难告诉给他们观察是否持守节操;


其八,醉之以酒而观其则

。用醉酒的方式观察他们的仪态;


其九,杂之以处而观其色

。使男女杂处以观察他们对待美色的态度。

这九种方法机智百出,同时使用的话,不说十成把握,至少也能把人看透八九分吧?然而非常遗憾的是,这么巧妙的方法,却无法用在自己身上,不能用来“看透”自己。因为只有一个我,可使用的“对象”消失了。

《庄子》的齐物论篇有一段诘屈难懂的文字,提到了这个核心问题:


“物无非彼,物无非是。自彼则不见,自知则知之。故曰:彼出于是,是亦因彼。彼是方生之说也。虽然,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;方可方不可,方不可方可;因是因非,因非因是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,亦因是也。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,果且有彼是乎哉?果且无彼是乎哉?彼是莫得其偶,谓之道枢。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是亦一无穷,非亦一无穷也。故曰:莫若以明。”

读起来非常绕口,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“

非彼无我

”:如果没有“彼”(对方),那么也就不存在“我”的概念。

万物都可以分为两方,一个是彼方,一个是我方。凡是从彼方看不到的东西,从我方就可以看到,所以这二者是对立且相互依存的关系:非彼即我,非我即彼。就好像一个事物的出生,是另一个事物的消亡;肯定这一个,也就同时否定了那一个。是连着非,非连着是,如同一个封闭的圆环一样,无始无终,无穷无尽。

所以圣人是怎么做的呢?他不由着彼方,也不由着我方,而是站在上天的角度。在上天的视角下,彼和我就变成了同一个,没有差别。因为你我相对于上天来说,就好像心肝相对于人体一样,你说人体是亲近肝多一些,还是亲近心多一些?是认为心是正面的一方,还是肝是正面的一方?这种跳出了是与非,彼与我,而是站在圆环的中心来应对无穷的是非对错,就叫做“明”了。

自知者明

”。因为只有“自”这一个对象,所以不能以“彼”、“我”来分析辩证;因为“我”是浑然一体的,所以不能用是非对错来判断分割。因此“九征”识人,没法用在自己身上。要自知,只能“照之于天”,跳出是非彼我,从天的角度观之,才能得其真情。


庄子认为,一个人身上有百骸、九窍、六脏,当这些脏器都完备了之后才拥有生命,那么生命的主宰是谁,是“我”吗?“我”是有私的,是有好恶亲疏的,然而这些脏器却并没有被好恶亲疏所影响,而是很和谐地共同运作着。这就说明它们的背后还有一个“真宰”在起作用。


这个真正的主宰,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,但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,也找不到它在什么地方。我们要想“自知”,就不可能绕过这个真正的主宰,而“我”的存在,却恰好是认知它的阻碍。


“其分也,成也;其成也,毁也。”一个事物成形,也就同时从它的母体之中分离出来,是毁也。“我”与“彼”的概念成型,有了是与非,也就同时从那个天然混沌无知的状态中分离了出来,对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。所以关键在于消除“我”的概念,重新回复到那个混然无知的状态中,庄子称之为“丧我”。

在庄子眼中,“丧我”无疑是非常困难的,他在《知北游》篇中感慨道:“今已为物也,欲复归根,不亦难乎!”事物成形,要再想复归其根,不是太难了吗!复归其根,也就打开了得道的大门。所以“知人”,是智者的事;而“自知”,却是得道者的事,二者实有天壤之别。

—— 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 ——

上一篇:修行的秘密,庄子早在书中讲得明明白白! - (国际道学网)
下一篇:揭秘《庄子》中失传的修行功法 - (国际道学网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