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智慧诅咒的人类:天道之下的历史,是谁在替天行道?_要闻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20日  |  星期六  |  甲辰年三月十二  |  简体

被智慧诅咒的人类:天道之下的历史,是谁在替天行道?

2022-05-09 | 来源: 投稿 | 作者: 朴山小道(叶显豪) | 阅读:2326

原创作者:朴山小道(叶显豪)

道德经解史开刊词:越过山丘去修行

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?以今之道,御今之有,不好吗?或者像庄子一样,做一个与禽兽为伍,在烂泥里快乐的打滚,不好吗?何必执着于过去,自寻烦恼呢?再说了,历史学自古就大师如云,我如何敢大言不惭的谈论历史?单是一部《史记》都足以消耗掉历史爱好者的一生了,我又何必多此一举?

都说“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”,但我无意做一个历史梳妆者;都说“历史是胜利者的家书”,但我同样不希望有任何的政治立场。而且我也不擅长撰写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权谋故事,或者战争史诗,我再怎么努力,最终也不过是不自量力的一家之言。但是我还是决定大言不惭的谈论一回历史,只因为我之前说过一句话:今生,我读的所有书,都是为了读懂《道德经》。那么,读历史当然也不会例外。

如果历史注定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山丘,那么为了读懂《道德经》,我决定不自量力的翻它一翻。毕竟,翻过去了看见的可能是山海,也可能是“道”。

1第一个“替天行道”的人是谁?

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打破沙锅问到底“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,夫礼者,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”——帛书版道德经第一章(今38章)

每次读到这一句,我都有一种很强烈的直觉:这就是历史的内在规律。因为如果老子确实任职西周守藏室,那么《道德经》中遗留有历史的轨迹也在情理之中。

著名历史学者易中天先生也是根据这一句,认为《道德经》成书在孔子之后,因为西周之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正是这句经文的真实写照。显然,老子是非常清楚这段历史的,所以才会在《道德经》中有此观点。

且不说易老先生的这个结论在学术界的权威如何,至少有一点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:这句就是讲历史。而我也不用担心我的这个观点会彻彻底底的成为“不自量力的一家之言”。为了让这个观点看起来更加站得住脚,我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。

那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:在中国历史中,“道”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失去的?

由于史料的缺失以及考古工作进度的影响,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正面回答,因为即使保存比较完善的中国历史,开端也都是神话,无从考证。

但是神话,也是有史学意义的,至少从文明史的角度上看,神话也是历史的一种智慧表现。易老先生在其中华文明史系列的《祖先》中提到,要读懂中国历史,必须让视角“升空”,在中西文明的对比中,去探索和发现中华文明的“密码”。

事实上,大多数人研究历史也是秉持中西结合的观点。但我觉得以“道”的视角来看历史,会更有味道,毕竟道家一脉源自史官,凭借道家学说“去伪存真”的天赋技能,以道解史,绝对没毛病。

从道的视野上看,神话就像是人类文明从混沌的“一”走向有形有质的“二”和“三”的一个必经历程。哪怕这个“一”里面有再多的妖魔鬼怪,只要“知其子”,就一定能“复守其母”。

中国历史上,第一个“替天行道”的人

读过《道德经》的都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:“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”、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不难看出,天之道和人之道是相反的,但是人要法地,地要法天,天要法道,道法它自己本身。

在老子看来,天道只能遵守,人是不能替天行道的,哪怕是圣人也不行,一旦替天行道,那就是天下失道的开始。《史记·黄帝本纪》记载:“神农氏世衰,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。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,以征不享,诸侯咸来宾从。”

这个记载上看,黄帝就是后世赞颂的那个“力挽狂澜”的英雄,但是太史公就是太史公,一句“以征不享”就把历史的另外一面含蓄地表达出来了。“以征不享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:不服从我的诸侯,我就讨伐他!很明显,这是一场黄帝对蚩尤的侵略战争。这说明前面的所谓“神农世衰,诸侯相侵伐,暴虐百姓,而神农氏弗能征”就不过是给侵略战争披上一件“正义”的外套罢了。

蚩尤的残暴是不是事实,也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这是一场侵略战。而战争从来都不值得歌颂,尤其是侵略战争。

所以,《庄子·盗跖》中才会借盗跖之口愤怒地批判:

“神农之世,卧则居居,起则于于。民知其母,不知其父,与麋鹿共处,耕而食,织而衣,无有相害之心。此至德之隆也。然而黄帝不能致德 ,与蚩由战于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。”

由此看来,天下失道,是从黄帝开始的。而黄帝之后,道德开始沦丧。然而,由于史料的缺失,如果只是以此为根据,那么这依然只是“不自量力的一家之言”。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这个观点,再回头看一眼人类的史前史。

2天下为何会失道?

指九天以为正兮,人类生来背道而驰

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人之所恶,唯孤、寡、不谷,而王公以自名也。物或损之而益,益之而损。——帛书版道德经第五章(今42章)

“天下为何失道?”这个问题说来话长,而且也很少有人会去思考那么无聊的问题。在大多数人看来,这个问题是“大而无用”。但偏偏我这个人脑子一根筋,我总觉得不搞清楚这个问题,很难读得懂《道德经》。于是我在《人类简史:从动物到上帝》、《第三种黑猩猩》这两本书里找到了答案。

人类都是早产儿

根据分子生物科学研究,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组只有不到2%的差距中。据此观点,按照生物的科类进行区分,人类只不过是“人科”中的一种生物,与大猩猩、黑猩猩等同属一个科目,而人类不过就是“第三种黑猩猩”而已。

不同的是,人类会直力行走,有更高的智慧,是“万物灵长”,于是恬不知耻的给早期人类另外取了个叫做“智人”的名字。是的,人类直立行走的属性,逐渐让人类走到食物链的顶端。

《第三种黑猩猩》中谈到:“直立姿态几乎全面地牵扯了猿类身体的基本结构,……连胎儿的发育模式都受影响。因为智力的姿态使得女性的骨盆腔缩小,所以胎儿也许不足月就必须提前出世。”

直立行走让所有人类幼仔都成为了“早产儿”。这意味着人类比另外两种黑猩猩更早的接触后天环境,并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,但是器官发育上却都还不够完善,这或许就是人类生来就背道而驰的根本原因。因为提前离开母体,而使得人类难以复归婴儿那种“一”的“至和”状态。

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,物质欲望的增加,私有制的产生,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,甚至为了满足更多的个人私欲,不惜发动战争。

学会思考的代价

此外,直立行走还给早期智人带来了个“副产品”,那就是脑容量的增加,直到“大跃进”时代,获得思考和语言的能力。

对于智人来说,大脑只占身体总体重约2~3%的比例,但即使在身体休息而不活动的时候,大脑的能量消耗也占到了25%。而与人类相似的猿类动物,在相同的条件和状态下,能量只消耗8%。这意味着,人类很难停止思考,即使睡觉,也会杂念丛生,而学会如何放空脑袋,停止思考的行为就被称为“修行”。

因此,如果个人追求超越自身脑容量的知识,就会“多闻则数穷”;如果树立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“志向”,就会“强梁者不得其死”(不能做到自然的寿终正寝)。

相反,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、“强其骨,弱其志”的方法,反而会让你更容易回归“道”的怀抱,并用“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天下观天下”的办法,进而“知天下”。

总而言之,人的欲望不断增长,喜欢不断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多,并且滋生了阴谋,企图通过宣扬自身的“伪德”去掩盖真德,为此他们不惜发动战争,美名其曰“替天行道”。随着赞美“伪德”的人越来越多,此消彼长之下,天下也就逐渐失道了。

3

是谁把道德当成遮羞布?

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世间之多仁义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——帛书版道德经第四十九章(今5章)

我恒有三宝,持而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夫慈,故能勇,俭,故能广,不敢为天下先,故能为成事长。——帛书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(今67章)

这句话怎么解?通俗一点说就是,人类要有作为“刍狗”的觉悟,人活在世,别太把自己当回事,没有谁离不开谁,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,这个世界离开你也不会崩溃,地球依然会转动,太阳依旧会准时从天边升起。

但是,从历史角度上看,天地不仁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,解开两句句的历史意义,就解开了中华文明的密码。首先,“不仁”是指天地的“慈”,之所以要写成“天地不仁”,是因为《道德经》认为,仁义是阻挡社会回归到“德”以及“道”的层面的最大阻力,而“礼”则是天下祸乱的开始。

如果说黄帝是第一个“替天行道”的人,那么黄帝之后的尧舜禹假仁假义的禅让制就是下“失德”的表现。而禹处心积虑的将“公天下”变成“家天下”,更是一下子让社会从道滑落至“礼”的层面,开始埋下祸乱的种子。接下来的商汤夺夏,武王伐纣,都不过是效仿黄帝“替天行道”,继续借“天”的名义谋取私利罢了。

《尚书·汤誓》:“夏桀罪恶多端、我畏上天,故而受命讨伐,以示天威,以正天道。”《史记·泰誓》:呜呼!我西土君子。天有显道,厥类惟彰。今商王受,狎侮五常,荒怠弗敬。自绝于天,结怨于民。斫朝涉之胫,剖贤人之心,作威杀戮,毒痡四海。崇信奸回,放黜师保,屏弃典刑,囚奴正士,郊社不修,宗庙不享,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。上帝弗顺,祝降时丧。尔其孜孜,奉予一人,恭行天罚。人是不能“替天行道”的,所以西周短短270年就“礼崩乐坏”了。

混乱开始,春秋争霸,战国生灵涂炭,血淋淋的史实证明了道德经的预言:“礼是天下混乱的开始”。秦朝后2000多年间的封建时期,自汉武帝“独尊儒术”后,仁义变成了阻挡社会回归大道的最大阻力,而期间的每一次祸乱,都是礼制崩溃的结果。直到五四运动打破礼教的束缚,天道开始回归。而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所以取得成功,靠的自然不是仁义,而是“慈”。

“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”,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,天道开始拨乱返正。这是天道独爱中华民族吗?当然不是。是因为中国人心中有“慈”,“慈故能勇”。而这种“慈”源自中国人对道德信仰。用辜鸿铭教授的话来说就是: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“温良”。

证据就是,中国即使在最强盛的时代,也没有过“海外殖民”的想法,这个在《道德经》里叫做“守弱”,几千年的守弱,而获得的救亡图存的“慈”。

这种慈,一直是我们文明的骄傲,是我们“有道”的表现,因为即使现在中国强大起来了,提倡的也是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,而不是野蛮的文明输出。这就是五大文明(现在是六大文明了)中,中华文明得以独存的文化密码。

温馨提示:大师兄已将81章帛书版《道德经》对比注解完毕,新书《帛书老子注读》已在各大电子书平台上架,欢迎查阅收藏(微信读书限时免费)。

上一篇:做人的境界:儒家的敬,道家的静,佛家的净! - ( 程立军)
下一篇:新书预售开启!《帛书老子注读》+《帛书老子导读》+道德经拼音本 | 作者亲笔签名精装 - (道家大师兄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