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家养生之胎息_要闻_国际道学网
2024年04月29日  |  星期一  |  甲辰年三月廿一  |  简体

道家养生之胎息

2021-04-25 | 来源: 遵生养命 | 阅读:2026

胎息是道家修持的高级 境界,历来受到炼丹家的重视。但是,对胎息的内涵,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。为此,对胎息 作一番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便很有必要。

一、胎息释名

胎息一词最早见于《后汉书 ·方术列传》:“方士王真能行胎息食方”, 但最早给胎息作出解释的是 东晋的葛洪。他在《抱朴子内篇·释滞》中说:“得胎息者不以口鼻嘘吸, 如在 胞胎之中, 则道成矣。”从后文所述方法看, 抱朴子是把吸气后的闭气,同胎儿的不以 口鼻呼吸作类比, 并以此称之为胎息。但早此的《胎息经》却与抱朴子的说法不同。《胎息 经》,《道藏》又作《高上玉皇胎息经》,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,《抱朴子·遐览 》中即有著录,可见其成书当早于东晋时期。此经虽没有说明胎息名称的由来,但从该经陈 述的内容看,显系指呼吸深长,神气合一,纳气丹田的一种方法。后来不少炼功家据此对胎 息一词作了种种与抱朴子不同的解说。一种解说是,将抱元守一、神气相守的柔缓呼吸,同 胎儿的“母呼亦呼,母吸亦吸”那种纯静、安详、自在之态相类比,认为“ 静极纯阳日长”,“ 故欲专气致柔如婴儿”(《胎息经疏略》);认为 “胎息者,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,不食而能长养成就,骨细筋柔,握固守一者 ”(《太清调气经》) ;认为“胎息者,如婴儿在母腹中,气息自在也”( 《修真秘要》)。

另一种解说是,将柔缓的丹田呼吸(吸从脐吸,呼从脐呼)同婴儿的通过 脐带呼吸相类比。《云笈七签》说, 丹田呼吸“如婴儿在胎以脐相通”,故谓之 胎息。《脉望》还从丹田在炼功中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说明:“丹田,性命之本,道士 思神,比丘坐禅,皆聚真气于脐下,良由此也……口鼻只是呼吸之门户,丹田 为气之本源,圣人下手之处,收藏真一所居,故曰胎息。”再一种说法是,将气沉丹田 的深长呼吸同婴儿在胎中“取气于脐管(深长) ”相类比,说真人“其息深 深”,“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者,胎息之谓也”(《灵剑子导引子午诀注》 );说“儿在胎中,无吸无呼,气自运转。养生者呼吸绵绵,如儿在胎之时,故曰胎息 ”((《养生四要》) 。

综上所说,《抱朴子》所说的胎息和以《胎息经》为代表所表 述的胎息,显然是两种全然不同的呼吸状态。《抱朴子》的胎息,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闭气 的状态,它属于闭气法范围,而《胎息经》的胎息,则是一种自然的丹田呼吸状态。应该说 ,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胎息。早于《抱朴子》的《胎息经》没有对胎息的名称作过解释, 但后代炼功家根据《胎息经》表述的内容和具体炼功体证,认为所以取名胎息,是因为柔细 深长、悠然自在的丹田呼吸,同婴儿在母胎中通过脐带呼吸的神态相似。这样的理解是准确 的。这种解释同道家始祖老子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”的说法,是一致的,并且显 然是受到它的启示和影响。

二、胎 息的特点

胎息是炼功高度入静时的 一种特殊呼吸状态。它有下述四个特点:1. 呼吸柔长细缓,若有若无。经过收心敛神,神息 相依,气沉丹田等修持之后,主体形成了柔长细缓的腹式呼吸。《胎息铭》说,“吐唯 细细,纳唯绵绵”,正准确地表明胎息时的气息流动状态。2. 神息相依,神气合一。 在收心敛神之后,逐渐做到神息相依、神息相抱乃至神气合一,这样便会达至胎息状态。《 胎息经》说, 修习胎息要“固守虚无,以养神气”,“若欲长生,神气相注 ”,相注之法则是“心不动念,无来无去,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”。

《胎息 经疏略》谓胎息时“令能专气抱神,如婴儿然,则一团纯阳,还老返童长生也” 。它们都强调胎息时的神气合一状态。3. 丹田呼吸。在收心敛神、神息相依之后,主体便逐 渐形成丹田呼吸。丹田呼吸有别于一般的口鼻呼吸,它要求意守丹田,呼吸皆行于丹田。这 是腹式呼吸的一种表现。《摄生三要》说,胎息“出从脐出,入从脐灭,调得极细 ”,如在胞胎中一般。故实现呼吸注意点从口鼻到丹田的转移,也是胎息的重要要求。 4. 伏气结胎,内气氤氲。经过收心敛神、神息相依并形成了丹田呼吸之后,丹田部位会逐渐 出现气感,随着气感的不断增强,还会出现活跃的气团。此时修习者的呼吸与内气活动完全 凝结在一起,不分彼此,好像是丹田在呼吸,又好像是内气在跃动。《胎息经》说:“ 胎从伏气中结,气从有胎中息。”《道真集》说:“止有一息,腹中旋转,不出 不入,名曰胎息。”《玄微心印》说:“须知伏气黄庭,即胎息之法。”他 们说的都是这种内气和呼吸之息凝结一起的状态。据此,可以说:经过收心敛神、神息相依 的修炼,逐渐形成柔长细缓、神气合一的丹田呼吸,最终实现伏气结胎、内气氤氲的状态, 这便是胎息。

上一篇:道家思想论述 - (遵生养命)
下一篇:仙家与道家的融合之路 - (胡羽泰)

免责声明:
1、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。本站所载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的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播道家文化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本站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,也不构成任何应用建议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的所有图、文、音视频等稿件均为本网站原创,版权均属“国际道学网”所有,任何经营性媒体、书刊、杂志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国际道学网”,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3、本站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个人学习交流平台,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内容均标注来源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我们已经尽可能的对来源及作者进行了通告,但由于能力有限或疏忽,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,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。
^ Back to Top